2019年12月1日,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了長三角區域的規劃范圍、一體化發展目標和“7+2”重要任務等內容,并且多次提到了“創新”、“開放”和“科創”等關鍵詞。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從政策背景、發展現狀、關注重點等方面對《規劃綱要》進行了解讀。
在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的背景下,通過區域協調發展釋放集聚效能,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長三角一體化”是繼“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后,又一個區域發展領域的國家級戰略。“長三角一體化”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先行示范,打造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大戰略舉措。
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經濟總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2019年長三角GDP達23.7萬億元,占全國約1/4,地域面積35.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億,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26、1/6,人均GDP及全員勞動生產率位居全國前列。但長三角仍面臨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跨區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機制尚不健全、與國際通行規則未充分銜接等問題。未來,在《規劃綱要》的指導下,三省一市的41城將全面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上海、杭州、南京、合肥、湖州、嘉興6城有望構筑增長極
《規劃綱要》直接提及上海50次、杭州14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寧波11次、蘇州6次、舟山5次、嘉興5次,其他城市提及次數均在5次以下。“長三角一體化”提出分四大圈層的推進路徑,第一圈層是三省一市全域,第二圈層是27個城市組成的中心區,第三圈層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第四圈層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初步來看,上海、杭州、南京、合肥、湖州、嘉興6個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將成為引領長三角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科創+產業”道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打造產業升級版和實體經濟發展高地。“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領域值得關注,如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新經濟,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衛星導航等新技術,數字化、信息化與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等方面。
《規劃綱要》提出,協同建設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共建軌道交通體系、公路通達能力、世界級機場群、港口航道的建設;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共同推動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點領域智慧應用、長三角工業互聯網的建設。當前,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數字化、智慧化將會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加速普及,數字經濟正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本文作者:朱蓉蓉、雷玉茜,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簡稱“國新研究院”)總部位于北京,擁有專職研究與工作人員20余人,是國家級智庫——中國制造與國家安全產業研究院的理事單位。
國新研究院秉持“獨立客觀、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以“產業興市,科技興國,通過創新孵化、產業引領,推動城市產業升級與經濟發展”為價值使命,致力于在宏觀經濟、全球治理、中國全方位開放、未來前沿科技、科技小鎮等領域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高端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