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9月10日,國家發改委聯合上海市政府發布《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上海將加快實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級,圍繞“3+8+X”體系,提出具體發展措施,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同時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國內科技合作、國際創新協同”三個維度,提出措施構建更高水平全國際創新網絡。
圖片來源攝圖網 發布背景 科技創新成為“十四五”規劃首要任務,長三角科創一體化加速推進 背景一: 科技創新成為“十四五”規劃首要任務,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戰略支撐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速率持續放緩,全球經濟處于后金融危機深度調整階段,新一輪全球科技產業革命、中美兩強之爭、新冠疫情為社會經濟發展增添諸多不確定性,面對日益復雜、動蕩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如何實現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國家“十四五”規劃也將科技創新工作擺在了各項重大任務的首位。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 背景二: 長三角科創一體化加速推進,上海承擔探路先行、示范引領重任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科教資源豐富,擁有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區域創新能力強,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 當前長三角科創一體化發展正進入加速期,上海、江蘇、浙江三地在交界處設立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被正式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上海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肩負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國家戰略使命,承擔把先行先試改革優勢、高度集聚的資源優勢和開放發達的市場優勢向長三角輻射和復制,助力區域一體化協同創新的探路先行、示范引領重任。 圖片來源攝圖網 《規劃》關注點 (一)圍繞“3+8+X”體系,提出具體發展措施,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規劃》圍繞“3+8+X”體系,提出加快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支撐引領新材料、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基礎軟件、智能網聯汽車與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與機器人、航空航天、能源裝備、海洋科技與工程裝備等八大重點產業發展。 在人工智能領域,提出開展混合增強智能、深度自然語言理解等關鍵技術攻關,搭建行業共需工具集、共性算法技術平臺。在智能制造領域,強調重點聚焦智能制造核心基礎部件和裝備、智能制造集成系統、機器人三大方向。在健康科技領域,提出開展數字診療設備、植介入醫療器械、3D 生物打印等產品研發,加快互聯網醫療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醫療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場景開發。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二)針對城市運營,提出“數字、安全、綠色、健康”四個城市發展目標 在數字城市領域,提出構建數據驅動的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在安全城市領域,提出打造基于數據驅動的城市運行安全與應急響應的精準決策系統。在綠色低碳領域,提出推進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及能源系統技術集成與應用,實現綠色低碳城市精細化建設與高效管理。在健康活力城市領域,提出推動科技引領的主動健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全方位提升城市活力和市民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三) 圍繞“長三角一體化、國內科技合作、國際創新協同”三個維度,提出措施構建更高水平全球創新網絡 在長三角一體化領域,指出要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圍繞G6O科創走廊,建設產城一體化發展示范標桿。在國內科技合作領域,提出加強與中西部城市群、創新型城市的聯動,與合肥、武漢、成都、西安等地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在國際創新協同領域,提出打造若干“精品”國際聯合實驗室,加強技術轉移平臺建設,推出若干“優質”技術轉移中心。 啟示 《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將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為主線,加快實現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級。國新研究院認為,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期,考慮規劃將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能級,未來沿著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將會有更多科創產城項目發展契機,產業方向重點聚焦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健康科技等關鍵領域。 文|葛偉,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