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并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圖片來源攝圖網
會議基本情況
1、經濟形勢判斷: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的要求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并首次提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當前我國經濟內外部環境面臨的挑戰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圖片來源攝圖網
? 國際方面,新冠病毒變異導致疫情反復,增加了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逆全球化抬頭,疊加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不穩定,經濟政治不確定性,明年國際形勢將更趨復雜。
? 國內方面,主要表現為地產投資增速下降、基建托底作用不強、出口面臨放緩風險,消費恢復持續偏慢;低碳轉型過程中的環保限產,拉閘限電,疫情沖擊帶來產能恢復與運輸受阻;中小微企業投資信心不足,政策的不確定性擾動企業預期,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齡化加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2月8日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21年全球增速預測值小幅下調至5.9%,將2022年的預測值保持在4.9%不變;中國經濟2021年將增長8%,2022年增長5.6%,增速高于主要經濟體。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同比增長7.9%,三季度同比增長4.9%。這是近20多年來,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少有的單季度GDP同比增速跌破5%
2、七大政策組合:“宏觀、微觀、結構、科技、開放、區域、社會”七大方面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次提出七大政策組合,強化針對性,并提出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 一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 二是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提振市場主體信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強化契約精神。
? 三是結構政策要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重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 五是改革開放政策要激活發展動力,全面實現股票發行注冊制,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推動重大外資項目加快落地。
?六是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 七是社會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解決好就業、養老、生育、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3、新發展階段五大領域:“共同富裕、資本、初級產品保障、防風險、雙碳”五大領域要正確認識和把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角度考量,首次提出新發展階段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五大問題,以實際行動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圖片來源攝圖網
? 一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把“蛋糕”做大做好,把“蛋糕”切好分好,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 二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為資本設置“紅綠燈”,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
? 三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供給保障,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 四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壓實企業自救主體責任,加強金融監管干部隊伍建設。
? 五是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確保能源供應。
會議主要亮點
1、科技創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發展,產業鏈韌性和優勢得到提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指數排名第12位,較2020年上升2位,連續9年穩步上升;中國擁有19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和北京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
科技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提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加快,成為穩定全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全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1.1%,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2.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5%,其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6.4%。
會議還明確提出,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繼續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 科技方面,會議連續兩年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突出了對基礎研究的高度重視;繼續強調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主體,引領國內創新力量的發展,加快提高國家整體科技創新實力。
? 產業方面,要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
? 金融方面,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2、區域發展: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載體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
圖片來源攝圖網
? 從經濟角度看,我國經濟南北分化加劇,北方地區占全國經濟的比重不斷下降。2012-2020年北方經濟占全國比重從42.9%快速下降至35.1%,南北經濟總量差距從14個百分點擴大至29個百分點。2021年前三季度31省經濟數據顯示,廣東和江蘇經濟總量最高,分別達到8.8萬億元和8.49萬億元。
? 從人口角度看,我國人口分布呈現出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群和都市圈進一步集聚的現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1年東部地區人口占39.93%,占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人口占比6.98%,下降1.20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人口占全國的比重持續減少,且近10年來的降幅明顯擴大。
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正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載體。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今年國家發改委連續批復3個都市圈發展規劃,2月批復全國首個都市圈規劃《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6月批復《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11月批復《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2000-2020年,全國19個城市群土地面積占全國39.59%,其常住人口占比由83.37%提升至86.72%。根據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9》數據顯示,都市圈集聚了我國大部分的人口和經濟,都市圈經濟總量占比達到73.48%,都市圈人口總量占比達到63.05%,其中經濟、人口規模最大的三個都市圈分別是上海都市圈、廣州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
3、房地產業:堅持“房住不炒”總基調不變,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明確房地產為支柱產業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并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12月11日,“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國家統計局明確“房地產為支柱產業,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費”。國家統計局對房地產的表述是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后的第三次重大政策表述,對于發展房地產業具有積極的作用。
圖片來源攝圖網
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較高且關聯行業較多,房地產業必須要穩定和健康發展,才能有效保障產業經濟、國民經濟和宏觀經濟穩定發展。根據財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活動、房地產生產活動和房地產消費活動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別為8.5%、15.0%、6.0%,總計約達30%。
房地產市場快速降溫,將對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收入、居民消費、金融穩定等重要領域產生一定連鎖沖擊,不利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因此,會議新增“加強預期引導”“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等表述。預計支持合理和改善型購房需求,以及在土地供應、金融支持、購房政策等方面將會陸續出臺相關細則,以避免房地產投資斷崖式下跌和房地產業“硬著陸”。
文|雷玉茜,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研究員